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時間:2022-02-02 19:46:10 文學常識 我要投稿

          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馬說》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i)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an)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an,今音為shi)。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文學常識

            世上先有了(像)伯樂(那樣擅長相馬的人),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馬(被發現)。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稱之為千里馬。

            能夠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頓糧食。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所以按照喂養普通馬的方法)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養馬人)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到)馬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得千里馬吧!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2故:所以

            3.祗:只是

            4于:在。

            5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

            6 駢(pián)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駢,并列而死。槽櫪,喂牲口用的槽。櫪:馬棚、馬廄。

            7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并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8 以:把。

            9一食:吃一頓。食,吃。

            10 或:有時

            11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3食(sì):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14其:指千里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能:才能。

            17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18 且:猶,尚且。

            19 欲:想要。

            20 等:等同,一樣。

            21 不可得:都做不到。

            22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4 策之:鞭打馬。策,用鞭子打。

            25 策:名詞,馬鞭。前后有名詞時,策字名詞活用作動詞。

            26 之:指千里馬,代詞。

            27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道,正確的方法。

            28道:正確的方法。

            29食之:食,通“飼”,喂養它。

            30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1 材:通“ 才 ”,才能。

            32 鳴:馬叫,

            33 之:無意義。

            34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 臨:面對

            36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37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8 其(2):恐怕,表推測

            39 邪:同“ 耶 ”,表示疑問。

            40雖:故雖(即使)有名馬 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41知:懂得。

            42.其真無馬邪: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43.也:句末語氣詞,吧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 現 ”,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飼”,喂

            (4)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于“ 嗎 ”。

            (5)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飼”,飼養;喂養。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 這樣的.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或列舉。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后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后,出現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條件 例 :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后。

            食 古義:通“飼”喂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策 古義:馬鞭 今義:策劃,策略

            四、一詞多義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賓語后置標志。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鞭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策勛十二轉:動詞,記載 ——自《木蘭詩》)。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并列,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

            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

            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

            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喻指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喻指識別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辱——辱沒。

            駢—兩馬并駕。

            稱——稱為。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食”.通“飼”,.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見——顯現出來,“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驅使。

            (執)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著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折,但是(語氣較重);卻(語氣較輕)

            故——因此

            于——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無意義

            而(執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構后置: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據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十、主題歸納

            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十一、理解式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相關文章:

          高中文言文學常識01-17

          高中文言文中文學常識12-19

          文學常識:文言文句式停頓規律10-09

          文學常識由史記談文言文08-09

          文學常識:由《史記》談文言文07-24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學常識匯總07-18

          【熱】高中文言文學常識2篇07-16

          文學常識之文學體裁常識11-07

          文學常識:外國文學常識07-24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午夜福利激情视频 | 午夜福利视频韩国19禁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系列 | 久久伊人精品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