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時間:2025-05-15 16:06:15 曉映 教學課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精選6篇)

            化學是重要的學科之一,相關的課件當然不能隨便制定。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精選6篇)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1

            一、原子結構

            質子(Z個)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個)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①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②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③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對于原子來說)

            二、元素周期表

            1.編排原則:

            ①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各元素從左到右排成一橫行。(周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一縱行。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實質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

            2.同周期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

            (1)電子排布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數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徑原子半徑依次減小—

            (3)主要化合價+1+2+3+4

            (4)金屬性、非金屬性金屬性減弱,非金屬性增加—

            (5)單質與水或酸置換難易冷水

            四、化學鍵

            化學鍵是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1.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比較

            鍵型離子鍵共價鍵

            概念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的靜電作用叫離子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成鍵方式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定結構通過形成共用電子對達到穩定結構

            成鍵粒子陰、陽離子原子

            成鍵元素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特殊:NH4Cl、NH4NO3等銨鹽只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含有離子鍵)非金屬元素之間

            離子化合物: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一定有離子鍵,可能有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只有共價鍵)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與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的不同點:(1)電荷: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需標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荷;而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不能標電荷。(2)[ ](方括號):離子鍵形成的物質中的陰離子需用方括號括起來,而共價鍵形成的物質中不能用方括號。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2

            【知識目標】

            1.認識化學鍵的涵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

            2.初步學會用電子式表示簡單的原子、離子和離子化合物。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形成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學習研究科學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幾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情感目標】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重點、難點】

            離子鍵、化學鍵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啟發

            【教學過程】

            講述: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化學物質,例如食鹽、氧氣、水等。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這些微粒是怎樣結合成物質的?

            問題:食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食鹽晶體能否導電?為什么?

            什么情況下可以導電?為

            什么?

            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發言。

            多媒體展示圖片(食鹽的晶體模型示意圖及熔融氯化鈉和溶液導電圖)

            解釋:食鹽晶體是由大量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組成。我們知道陰陽離子定向移動

            才能形成電流,食鹽晶體不能導電,說明這些離子不能自由移動。

            問題:為什么食鹽晶體中的離子不能自由移動呢?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闡述:這些事實揭示了一個秘密: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而且很強烈。

            問題:這種強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樣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問題,請大家思考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板演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因為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叫離子鍵。鍵即相互作用。氯化鈉的形成是由于離子鍵將鈉離子與氯離子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板書:離子鍵:使陰陽離子結合的相互作用。

            問題:鈉離子與氯離子之間的離子鍵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說鈉離子與氯離子可以無限制的靠近?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歸納:離子鍵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所以陰陽離子之間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它們只能在這兩種作用力的平衡點震動。

            如果氯化鈉晶體受熱,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陰陽離子的震動加劇,最終克服離子鍵的束縛,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此刻導電也成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獨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為什么?

            說明:原子存在著一種“矛盾情緒”,即想保持電中性,又想保持穩定。二者必選其一時,先選擇穩定,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定,同時原子變成了陰陽離子。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結合形成電中性的物質。因此,任何物質的形成都是由不穩定趨向于穩定。也正是原子有這種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種類繁多的物質。所以說:“矛盾往往是推動事物進步、發展的原動力”。問題:還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離子鍵的方式結合呢?

            這種結合方式與它們的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歸納總結:活潑金屬易失去電子變成陽離子,活潑非金屬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它們之間最容易形成離子鍵。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這些陰陽離子隨機組合形成的.物質有NaF、K2S、CaO、MgCl2、Na2O等。

            活動探究:分析氯化鎂的形成過程。

            我們把通過離子鍵的結合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即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板書:離子化合物:許多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講述: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我們該用什么工具準確地表達出離子化合物呢?元素符號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陰陽離子的形成;原子結構示意圖可以表達陰陽離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贅,不夠方便。考慮到陰陽離子的形成主要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有關,我們取元素符號與其最外層電子作為工具,這種工具叫電子式。用點或叉表示最外層電子。例如原子的電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陽離子的電子式:Na+ Mg2+ Ca2+ 陰離子的電子式:F- Cl- O2-S2-

            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舉兩個,其余由學生練習。

            引申:我們由氯化鈉的形成發現了一類物質即離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質的情況又如何呢?

            問題:氯氣、水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是不是它們的組成微粒間也存在著作用力呢?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說明:兩個氯原子之間一定是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結合成氯氣分子的,水中的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一定也存在著很強烈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強烈的相互作用力與離子鍵有些不一樣。我們將這種相互作用叫共價鍵。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我們將物質中這些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統稱為化學鍵。

            板書:化學鍵:物質中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

            總結:世界上物質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我們目前知道的元素卻只有100多種,從組成上看正是100多種元素的原子通過化學鍵結合成千千萬萬種物質。才有了我們這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而這些原子形成物質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穩定趨向于穩定。這是自然規律。

            課后思考題:

            1.認識了氯化鈉的形成過程,試分析氯化氫、氧氣的形成。

            2.結合本課知識,查閱資料闡述物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共價鍵

            1.概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2.成鍵微粒:一般為非金屬原子。

            形成條件:非金屬元素的原子之間或非金屬元素的原子與不活潑的某些金屬元素原子之間形成共價鍵。

            分析:成鍵原因:當成鍵的原子結合成分子時,成鍵原子雙方相互吸引對方的原子,使自己成為相對穩定結構,結構組成了共用電子對,成鍵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電子對,而使成鍵原子之間出現強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達到了穩定結構。

            板書:3.用電子式表示形成過程。

            講解: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討論和學習中,看到原子結合成分子時原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存在于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也存在于分子內非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而前一種相互作用比較強烈,破壞它要消耗比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聯結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這種相鄰的原子直接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板書:三、化學鍵

            相鄰原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討論:用化學鍵的觀點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教師小結:一個化學反應的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

            作業:

            板書設計:

            二、共價鍵

            略

            三、化學鍵

            相鄰原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3

            一、預習目標:預習化學反應方向進行的判據

            二、預習內容

            1科學家根據體系的存在著使體系總能量趨向于 ,也就是⊿H 0的趨勢,也存在使體系由有序向無序轉化(⊿S 0)的自然現象,提出了焓判據和熵判據。

            2、熵是用來 ,用 表示。作為固液氣三態的熵值比較大小順序為 。

            3、焓變(焓判據)只能判斷

            熵變(熵判據)只能判斷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能用焓變和熵變說明化學反應的方向。

            2、應用焓變和熵變解釋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現象

            學習重難點:熵判據

            二、學習過程

            (一)、反應方向的焓判據

            思考1、根據生活經驗,舉例說說我們見過的自發過程(在一定條件下不需外力作用就能自動進行的過程)。

            思考2、19世紀的化學家們曾認為決定化學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的因素是反應熱:放熱反應可以自發進行,而吸熱反應則不能自發進行。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結合曾經學習的反應舉例說明。

            所以,反應焓變是與反應能否自發進行有關的 因素,但不是 因素。

            (二)反應方向的熵判據

            【交流討論】我們知道,固體硝酸銨溶于水要吸熱,室溫下冰塊的溶解要吸熱,兩種或兩種以上互不反應的氣體通入一密閉容器中,最終會混合均勻,這些過程都是自發的,與焓變有關嗎?是什么因素決定它們的溶解過程能自發進行?

            【閱讀思考】課本P36—37相關內容。

            注意:1亂度的增加意味著體系變得更加無序。

            2、體系的有序性越高,即混亂度越低,熵值就越 ,

            有序變為無序——熵 的過程。

            3、熵值的大小判斷: 氣態 液態 固態

            【學與問】: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之一是生成氣體。試利用上面講的熵判據加以解釋,由此你對于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否有新的體會。

            探究:有些熵減小的反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自發進行,如:

            -10℃的液態水會自動結冰成為固態,就是熵減的過程(但它是放熱的);

            所以,反應熵變是與反應能否自發進行有關的又一個因素,但也不是 因素。只有將兩者組合而成的復合判據,才能準確判定所有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

            練習:下列過程屬于熵增加的是( )

            A.固體的溶解過程

            B.氣體擴散過程

            C.水蒸氣變為液態水

            DO(g)+2H2(g)=CH3OH(g)

            (三)反思總結

            能量判據和熵判據的應用:

            1、由能量判據知∶放熱過程(△H﹤0)常常是容易自發進行;

            2、由熵判據知∶許多熵增加(△S﹥0)的過程是自發的;

            3、很多情況下,簡單地只用其中一個判據去判斷同一個反應,可能會出現相反的判斷結果,所以我們應兩個判據兼顧。由能量判據(以焓變為基礎)和熵判據組合成的復合判據將更適合于所有的反應過程;

            4、過程的自發性只能用于判斷過程的方向,不能確定過程是否一定會發生和過程的速率;

            5、在討論過程的方向時,我們指的是沒有外界干擾時體系的性質。如果允許外界對體系施加某種作用,就可能出現相反的結果;

            6、反應的自發性也受外界條件的影響。

            (四)當堂檢測

            1.能用能量判據判斷下列過程的方向的是( )

            A. 水總是自發的由高處往低處流

            B. 放熱反應容易自發進行,吸熱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C. 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時成為無序排列

            D. 多次洗牌后,撲克牌的毫無規律的混亂排列的幾率大

            2.已知石墨、金剛石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C(石墨,s)+O2(g)=CO2 (g)

            △H=-393.5/l

            C(金剛石,s)+O2 (g) =CO2 (g)

            △H=-395.4/l

            關于金剛石和石墨的相互轉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自發進行的過程

            B.金剛石轉化為石墨是自發進行的過程

            C.石墨比金剛石能量低

            D.金剛石比石墨能量低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自發反應一定是熵增大,非自發反應一定是熵減小或不變

            B.自發反應在恰當條件下才能實現

            C.自發反應在任何條件下均能實現

            D. 同一物質的固、液、氣三種狀態的熵值相同

            4、自發進行的反應一定是∶( )

            A、吸熱反應;

            B、放熱反應;

            C、熵增加反應;

            D、熵增加或者放熱反應。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下列過程是非自發的是∶( )

            A、水由高處向低處流;

            B、天然氣的燃燒;

            C、鐵在潮濕空氣中生銹;

            D、室溫下水結成冰。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化學反應總是伴隨著能量變化的

            B.能夠自發進行的反應不一定都是放熱反應

            C.只有放熱反應才能夠自發進行

            D.能夠自發進行的反應就一定能夠發生并完成

            3、水在273 、1.01×105Pa時可轉化為固態,在373 時則又可轉化為氣態。若分別用S(g)、S(1)、S(s)表示水的氣、液、固三種狀態的熵值,則下列表達式中,正確的是 ( )

            A.S(g)S(s)

            B.S(g)>S(s)>S(1)

            C.S(g)>S(1)= S(s)

            4、已知反應2H2 (g) + O2 (g) == 2H2O (1) H == —285.8 l-1,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 )

            A.E(反應物)>E(生成物)

            B.E(反應物)

            C.反應放熱 D.反應吸熱

            5、下列關于化學反應的自發性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焓變小于0而熵變大于0的反應肯定是自發的

            B.焓變和熵變都小于0的反應肯定是自發的

            C.焓變和熵變都大于0的反應肯定是自發的

            D熵變小于0而焓變大于0的`反應肯定是自發的

            6、在25℃、1.01×105 Pa條件下,反應2N2O5(g)== 4NO2(g)+O2(g) H== +56.7 l-1能夠自發進行。從能量上分析,生成物的總能量比反應物的總能量 ,從反應前后的熵值看,反應后的熵值 (填“增加”、“減小”或“不變”)。

            7、在與外界隔離的體系中,自發過程將導致體系的 增大,這個原理也叫做 原理。在用來判斷過程的方向時,就稱為 判據。不難理解,即使是同一物質,應該存在著 時的熵值最大, 時次之, 時最小的這樣一種普遍規律。

            答案

            課前預習學案

            預習內容:1、降低 ﹤ ﹥

            2、量度混亂(或有序)的程度 S 氣態﹥液態﹥固態

            3、焓減小的反應 熵增大的反應

            課內探究學案

            (一)、反應方向的焓判據

            思考1、自然界中水總是從高處往地處流;電流總是從電位高的地方向電位低的地方流動;

            室溫下冰塊自動融化。

            思考2、不同意。2NH4Cl(s)+Ba(OH)28H2O(s)=BaCl2(s)+2NH3(g) +10H2O(l)

            CaCO3(s)=CaO(s)+CO2(g) △H=+178.2/l

            一個 唯一

            (二)反應方向的熵判據

            【交流討論】:該自發過程與能量狀態的高低無關,受另一種能夠推動體系變化的因素的影響,即體系有從有序自發地轉變為無序的傾向。

            【閱讀思考】:體系有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加(即熵增)方向轉變的傾向;

            表示體系的不規則或無序狀態。

            注意:2、小,增

            3、﹥ ﹥

            探究:唯一 練習:AB

            (四)當堂檢測

            1、A 2、AB 3、B 4、D

            課后練習與提高

            1、D 2、AB 3、B 4、AC 5、A

            6、增加 增加

            7、熵、熵增、熵、氣態、液、固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纖維素的組成和重要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和跟烴的衍生物的關系.

            2. 了解合理攝入營養物質的重要性, 認識營養均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3.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鑒別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的鑒別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實驗探究、調查或實驗、查閱收集資料。

            教學過程:

            [問題]回答人體中的各種成分。

            我們已經知道化學與生活關系多么密切。在這一章里,我們將學習與生命有關的一些重要基礎物質,以及它們在人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知識。如糖類、油脂、蛋白質、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學了本章后,有利于你們全面認識飲食與健康的關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導入]討論兩個生活常識:①“飯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若飯慢慢地咀嚼會感覺到什么味道?②兒童因營養過剩的肥胖可能引發糖尿病來進行假設:這里盛放的是三個肥兒的尿樣,如何診斷他們三個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來解決這兩個問題.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糖類的有關知識。

            糖類: 從結構上看,它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們的物質. 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類: 單糖 低聚糖 多糖

            一 、葡萄糖是怎樣供給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白色晶體 ,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還原性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體內的重要能源物質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質:無色晶體,溶于水,有甜味

            化學性質:無醛基,無還原性,但水解產物有還原性。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麥芽糖: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 C12H22O11(與蔗糖同分異構)

            化學性質:

            (1)有還原性: 能發生銀鏡反應(分子中含有醛基),是還原性糖.

            (2)水解反應: 產物為葡萄糖一種.

            C12H22O11 + H2O 2 C6H12O6

            (麥芽糖) (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 和 。 其中 中含淀粉較多。

            如:大米,約含淀粉80%

            小麥,約含淀粉70%

            馬鈴薯,約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質

            ①淀粉是 色、 氣味、 味道的 狀物質;

            ② 溶于冷水;

            ③在熱水中產生 作用(即食物由生變熟的過程)

            3.淀粉的化學性質

            ①通常淀粉不顯 性(非還原性糖)

            ②遇碘變 色

            【設問】米飯沒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為什么?

            【閱讀教材】P6-P7 【講述】淀粉是一種多糖,屬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雖然屬糖類,但它本身沒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麥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劑(如酸)存在和加熱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終生成還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思考】1、如何檢驗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檢驗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檢驗淀粉已經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體能源

            3)工業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發酵成醇:

            C6H12O6 酒曲 2H5OH + 2CO2

            三、纖維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應:

            (C6H10O5)n +n H2O

            【課堂練習】

            1、下列物質遇淀粉變藍色的是( )

            A 、KI B、I2 C KIO D、KIO3

            2、下列物質能水解且水解產物有兩種的是( )

            A、蔗糖 B、麥芽糖 C、淀粉 D、纖維素

            新制的Cu(OH)2懸濁液l銀氨溶液 kNaOH溶液 j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熱使之發生水解,為測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試劑中的 BaCl2溶液,組合正確的是( )n碘水m

            mlk D、mkj C、mk B、nj  A、

            教學后記:

            n C6H12O6 纖維素 葡萄糖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油脂的組成、結構、在人體中的代謝及其功能。

            2、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區別;油脂在人體內的功能

            3、類比酯類的化學性質,推出油脂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

            【教學重點】

            油脂的結構和在人體內的功能。

            【教學難點】

            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教學方法】

            探究、歸納。

            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我們學習過糖類,我們知道糖吃多了,人也會發胖,人體胖了,就意味著什么增多了?此時我們的基礎能源——糖類,由于能量的過剩,就有轉變為一種更高能量的物質——油脂。油脂是人類主要食物之一,是人體中重要的能源物質。

            日常生活,炒菜做飯,油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人體內的重要營養物質——油脂。

            一、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油脂是 和 的統稱。在室溫,植物油脂通常呈,叫做油。動物油脂通常呈 ,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態,如植物油脂)

            油脂 屬于酯類

            脂肪(固態,如動物脂肪)

            如:豬油、牛油

            (二)結構:(油脂是由多種高級脂肪酸與甘油生成的酯。)

            【提問】從結構上油脂屬于哪一類的有機物?能否發生水解反 應,水解的油脂的結構

            【講解】油脂是 與 所生成的酯,稱為甘油三酯,即油脂屬于酯類,與用來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類化合物;汽油、柴油屬于烴類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當R1、R2、R3相同為單甘油酯,R1、R2、R3不同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數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產物可以有多少種?

            【講解】油脂分子烴基里所含有的不飽和鍵越多,其熔點越低。

            【設問】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與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油哪種的分子中的雙鍵會更多?

            產物將是什么?

            【講解】飽和的硬脂酸或軟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點較高,呈固態,即動物油脂通常呈固態;而由不飽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點較低,呈液態,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態。

            注:植物油(雙鍵較多)——熔點低,常溫下為液態。

            動物油(雙鍵少或者沒有)——熔點高,常溫下為故態。

            【追問】 從結構上分析,請你預測花生油可能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能發生什么類型的化學反應。從性質上講植物油和動物油哪種性質更加穩定?應當如何保存油脂?為什么?

            【閱讀】閱讀課本12頁的資料卡片二——“油脂的變質——酸敗”

            【講解】脂酸敗對食品質量影響很大,不僅風味變壞,而且營養價值降低。因為酸敗不僅破壞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維生素等也被破壞。長期食用酸敗油脂對人體健康有害,輕者嘔吐、腹瀉,重者能引起肝臟腫大,造成核黃素(維生素B2)缺乏,引起各種炎癥。故為防止油脂的酸敗,一般會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劑。

            二、油脂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功能

            1. 油脂的消化過程:

            【講解】油脂消化過程主要是高級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過程。水解 高級脂肪酸甘油+ 高級脂肪酸 酶

            甘油

            【練習】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產物。

            2、脂肪在人體內的存在

            【閱讀】課本11頁資料卡片——“人體內的脂肪”

            【講解】油脂存在于人體的眾多細胞物質中,承當著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保持體溫,維持皮膚彈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脂溶性維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攝入體內的,油脂可以促進這些維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體獲得脂溶性維生素的主要途徑。

            3、脂肪酸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質。(油脂在三大營養物質中產生熱能最高)

            (2)脂肪酸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相當于“能量”的儲存(人體的備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質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擔多種生理功能

            二氧化碳 + 水 + 熱量

            【閱讀】閱讀課本12頁的資料卡片——“哪種脂肪的營養價值高”,了解必須脂肪酸的相關內容。

            【小結】油脂是一種飽和或不飽和的高級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體通過水解進行消化和吸收,在人體中作為直接和備用的能源物質,同時也是人體中其它重要細胞物質的原料,在人體的生理過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對于脂肪人體必須有選擇的適當攝取,特別是含有必須脂肪酸的食物。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 6

            1、分析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為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的重要內容之

            一。該內容學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節是該內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個鹽橋內容。掌握本節知識,對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電池使用原理、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探索發明新電池有重要意義。

            2、了解學情

            已有基礎:對原電池原理有初步認識;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局限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只有接觸才可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發展方向:通過實驗活動對原電池原理形成完整認識,提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深入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有更完整的認識。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能根據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過程與方法:通過Pb-CuSO4電池的設計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原電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國家作出貢獻,感受原電池原理應用于化學電源開發的關鍵作用。

            4、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完全分開在兩極(兩池)發生及鹽橋的作用。

            5、確定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自主分析設計”的學習方式學習。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不斷深入認識原電池原理和形成條件,最終實現知識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學設計過程和意圖

            (1)情境導課:讓學生舉一些手機、電子表等新型電池例子。聯系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2)回顧原電池:復習基本概念,溫故而知新。

            學生回憶原電池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思考,回憶概念為后期探究作準備。 板書(便于學生直觀記憶、理解掌握):

            1.概念

            2.電極名稱

            3.構成條件

            4.原電池工作原理(課件展示微觀過程)

            (3)設計原電池:(板書)

            活動一、依Pb+CuSO4=PbS04+Cu反應,自主設計原電池。紙上談兵重溫原電池原理。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此原電池反應。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三、成果展示:學生寫出有關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練習。

            活動四、學生總結單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形成整體思維模式。

            活動五、學生評價原電池:電流不穩,引出新發明。

            (4)改良原電池:(板書)啟發分析電流不穩定的原因,引導雙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學習課本知識,按實驗小組發放鹽橋,重新實驗。探討鹽橋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5)鹽橋的作用:(板書)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1.補充電荷。

            2.使裝置形成閉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轉化率。

            (6)結尾的設計:學生談談學習本節的感受,情感表達及分享。

            總體設計思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親手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疑問,自主解答,自主設計,合作評價。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推動課的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意識,學會實驗,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設計、學會 合作、學會評價。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原電池》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0篇)09-22

          陶淵明課件08-09

          鄉愁課件05-06

          沁園春的課件10-01

          邊城課件07-14

          水調歌頭課件11-23

          高中化學優質課堂教學工作總結(精選16篇)09-30

          師說課件下載09-10

          背影說課稿課件08-15

          安全培訓課件02-07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亚洲影院在线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韩日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日韩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色婷成人综合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