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力作,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創作的第一部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主要內容:
小說開始于烏爾比諾醫生,他前來檢查摯友杰勒米雅·德薩因特·阿莫烏爾(Jeremiah Saint-Amour)的遺體。阿莫烏爾在60歲的時候自殺,為的是不再變老。回到自己的家中,醫生發現自己心愛的寵物鸚鵡正停在一株芒果樹的頂上,當他試圖抓住它的時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選擇了這個時候向烏爾比諾的妻子費爾米娜·達薩表白了心跡,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內心深處觸發出的情感所嚇退。當他們都年輕的時候,她和弗洛倫蒂諾互相交換了許多熾熱的情書,并且曾經決定結婚。而再次見到他時,費爾明娜卻“驚慌地自問,怎么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占據了那么長時間”,并對他說“忘了吧”。 弗洛倫蒂諾則珍守著對她的渴望,并且決心為她保持童貞直到他們最終能夠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發現自己用放縱的生活來排遣分離的空虛,費爾米娜嫁給了烏爾比諾醫生,成為了他忠實的伴侶。而醫生本人也有著相似但比較簡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烏爾比諾死后弗洛倫蒂諾才重新檢視對費爾米娜的愛情,他慢慢地通過自己的文字消弭了兩人之間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邁的一對發現自己重墜愛河。費爾米娜擔心這樁情事可能引起的丑聞,于是船長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亂流行的黃旗,護送著這自我放逐但永遠不分離的愛情。
創作背景:
當談到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感源自何處時,馬爾克斯說:“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不懂愛情。布恩迪亞整個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這一解釋和弗洛姆的闡釋驚人的相似。“人——所有時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遠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克服孤獨感,如何超越個人的天地,實現人類的大同”人類脫離自然界、成為社會的人之后,不再能和自然界達到和諧統一,隨之而來就面臨著一種孤獨感。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人類開始試圖尋找愛情,渴望著愛與被愛。人們渴望與周圍的人建立長期的、充滿愛心的關系,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歸屬需要之一。
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創作的直接起源,是馬爾克斯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對來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溫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載他們出游的船夫用漿打死了,為的是搶走他們身上帶的錢。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穩定的婚姻,而且子孫滿堂氣這個故事與父母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雜糅在一起,為作家筆下的虛構小說奠定了時間跨度與張力結構,但是,馬爾克斯更為重要的創作契機源自于他個人對愛情的理解和對拉美文化的認識。
馬爾克斯在小說創作期間,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進行過交談,他是在計劃寫一部反映他們生活的小說。故事是從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父親開始的。他的父親加夫列爾·埃里希奧·加西亞·馬丁內斯是一個報務員、詩人和小提琴者,在他所屬的階級里,他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年輕人,就像小說里的弗洛倫蒂諾一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年邁的馬爾克斯上校家里,并且愛上了上校的女兒。1925年3月一個炎熱的下午,在馬爾克斯上校家一顆扁桃樹的綠陰下,他向這位叫做路易莎的漂亮姑娘透露了心跡,說自己因她而睡不著,他心里沒有別的女人,一定要娶她為妻,甚至要即刻和她成親;只給她二十四小時的考慮時間。
然而姑娘未能做出任何回答,因為在這時候她的姑媽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亞朝扁桃樹下走來。她即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達薩姑媽的原型。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給她取了一個“刻爾柏洛斯”的綽號,因為她形影不離地看著外甥女,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小伙子的災星。但路易莎最終還是偷偷答應了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的求婚。
得知女兒私定終身,馬爾克斯上校氣得不許報務員再登自己的家門。但這對年輕的情侶想盡一切辦法保持聯系。報務員的膽子越來越大,開始在窗下為愛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為費爾米娜·達薩所做的那樣。路易莎的雙親覺得只有遙遠的距離才能連根鏟除年輕人熾熱的戀情。于是就像小說中的洛倫索·達薩那樣舉家搬遷。但是,加夫列爾·埃里希奧沒有服輸。他定下了更為高明的策略,在路易莎沿途經過的城鎮的報務員們的配合下,兩人通過電報進行密切聯系。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不用再多舉例證了,正是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的愛情故事,六十年后啟發他的兒子創作出《霍亂時期的愛情》。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本身就富有傳奇色彩,即使原封不動,也是可讀性非常強的文學作品。但馬爾克斯并不就此止步,他又加入了另外一些人的愛情故事%包括他自己的愛情故事。
作品評價:
有兩部書寫完后使人像整個兒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獨》,一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
在我小說的許多地方,都有對愛情的恐懼。我有這樣一種印象:愛情小說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伴隨著恐懼,有些恐懼的時刻不僅在戀愛關系中表現出來,而且在性關系中也是如此。——加西亞·馬爾克斯
如若沒有在這條河上的航行,就沒有愛情可言:這樣航行的最好產物就是那些把我們破損不堪的靈魂歸還給我們的作品,而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托馬斯·品欽
這部多姿多彩、時間跨度為五十年的悲歡離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愛情的方式、表現、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稱是一部充滿啼哭、嘆息、渴望、挫折、不幸、歡樂和極度興奮的愛情大全。——安東尼奧·卡瓦耶羅
愛情是一種病。對阿里薩來講,這場由文字幻想營造的愛情疾病,從來沒有被治愈過,因而他執著地等待了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梁文道
這部光芒閃耀、令人心碎的小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紐約時報》
一部華麗炫目的作品,寫盡了愛情、死亡、回憶的主題。——《華盛頓郵報》
一個力量無窮的愛情故事,一部永恒的杰作。——《新聞周刊》
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超乎時間之外的故事,他是本世紀最有魅力的作家。——《芝加哥太陽時報》
一部在寫作上爛熟的小說,永遠暗含豐富的哲理,充滿人性的光輝。——《出版家周刊》
加西亞·馬爾克斯把愛情寫成了一種救世恩典,一種使生命具有意義的偉大力量。——《明鏡周刊》
愛情戰勝了死亡,作者將對女性世界的認識融入到字里行間,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世界,我們便會夢想著都要去的世界。——《星期周刊》(哥倫比亞)
《霍亂時期的愛情》寫盡了生命的尊嚴與哀傷,呈現出一片人世的奇跡。——《朝日新聞》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最著名的作品,為我們描繪了愛情中的執著、忠誠與命運。——《ABC》(西班牙)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發掘出一條新的道路,一條漫長的永恒愛情的通道。——《快報》(法國)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最好的小說,這場關于男女間各式愛情令人萬般感喟。——《泰晤士報》
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著名小說家、電影編劇、新聞記者,史上“最無爭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影響世界小說走向的文學巨匠,代表“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主峰,二十世紀全球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父親是郵電報務員,家境貧困,母親出身世家。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思想激進,外祖母見多識廣,善講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對其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攻讀法律。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曾任《觀察家報》等報記者。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獨》問世。1982年“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獲諾貝爾文學獎,并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