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讀后感(通用17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木蘭詩》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木蘭詩》讀后感 1
我最喜歡的民間故事就是《木蘭從軍》。故事講的是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后,我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想到木蘭換上戰袍,帶上寶劍,騎上駿馬,去戰場和敵人奮勇廝殺的`場景,我就十分感動,真為木蘭在戰場上的勇敢而驕傲。雖然現在沒有戰爭,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會遇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要像花木蘭那樣勇敢面對,決不能屈服、害怕,要向花木蘭學習,做個強者!可是,我們有些同學,特別是女同學,常常以自己是女生為借口,逃避困難,好像總覺得自己不如男生?為什么要這樣想呢?“誰說女子不如男”?花木蘭是女生,但她不是比男生做得更好嗎?
《木蘭詩》讀后感 2
一提到“花木蘭”,大家都會想起一個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在古代閉塞的社會中,木蘭能毅然決然地超越社會習俗,女扮男裝,勇敢地代父從軍,這種行為,如果沒有大智大勇是無法做到的。
從另一方面而言,木蘭代父從軍并在疆場上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這不但有功于國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現。花木蘭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為中國婦女樹立了一個新的`典型,并說明了一個事實:婦女一樣能夠盡忠,一樣能夠為國家效力。
現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蘭們都可以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了!花木蘭的故事能流傳千古,顯示了人們對花木蘭的喜愛、敬仰以及這位奇女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木蘭詩》讀后感 3
愉快的假期生活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獲,
當我讀完《木蘭詩》,我感覺自己受益匪淺。
"花木蘭"是一個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她在戰場上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這充分說明她是一個非常勇敢、孝順、大智于一身的一個典型模范。她能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所以她的故事流傳至今,表示人們對這位奇女子的敬仰和喜愛。長大以后我也要像花木蘭那樣孝順父母,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木蘭詩》讀后感 4
五月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六月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今年又是暈四月,按照我們中國的習俗,暈四月,我們要為父母做點事,幫助父母度過“荒年”。
但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孝”字。我們如何盡孝?古語云“父母在,不遠游”,守在父母身邊就能更好地盡“孝”嗎?
今天,當我再讀《木蘭詩》時,不由產生了新的思索。木蘭的孝,無外乎兩點:一是解父母之憂;二是做父母希望做的人。
我們先來看解父母之憂。當軍貼一道又一道傳達下來,家父名列征兵的花名冊時,木蘭焦慮不安。
此時焦慮不安的人僅木蘭一人嗎?我想整個木府都被這份焦慮所籠罩著。這時的府上的兩位老人可能也同樣焦頭爛額的。不去不行,去了就是一死,這對于一位年邁的老人來說。
這時,木蘭提出代父從軍,雖說,父母有一萬個不舍,但大家都知道,這是最好的安排。所以父母,同意了木蘭的從軍。
兒行千里母擔憂。木蘭這一別,可謂“兇多吉少”,雖說父母又千叮囑萬叮囑,但奔赴戰場的意味,大家都知道。
這時,為了安撫父母之心,木蘭定會向父母再三保證自己一定要做到平安歸來。
對,“平安歸來”,這是父母所希望的,也是木蘭渴望的,更是后來木蘭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在長期的激戰中,木蘭就有這樣的一個希望——平安歸來,激勵著她前行。這份美好的期愿,堅定了她的信念。
當木蘭班師回朝時,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家長,一到家就忙著更換衣裝。在此,孩子們有個疑問:木蘭暴露身份,不怕擔當欺君之罪?當然怕了,但比起讓父母安心,那似乎又算不上什么。
所以木蘭,脫下將軍之服,回歸到昔日的木蘭,似乎都在為了向父母證實她的存在。
“解父母之憂”,或許大家還是能接受的,但要“做父母希望的人”,似乎很多人會覺得不妥,因為那樣不就是失去了自我了嗎?
其實,未必如此。有句古話說“天下無無是的'父母”,這句話一定有它合理的成分。
所謂的“無是”,我們可以從父母的心愿來看。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的?所謂的“好”,就是希望孩子將來的生活能夠更幸福,日子過得更順心如意。這份愛,不就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所希望一樣嗎?
做父母最希望您做到的人,其實就是在成就最好自己的過程。可是,我們很多人堅持不住,媽媽們的嘮叨,讓我們煩上加煩。
此時,我們忽略了我們的初心:向好,向善。總覺得那一切就是父母強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抵觸,我們反抗。殊不知,我們在反抗父母的同時,也是在與內心中那個美好自己做反抗呢?
解父母之憂,做父母希望我們做到的那個人,你不僅可以成就自身,還可以帶著“愛”一起成長!
《木蘭詩》讀后感 5
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并不生疏,小時候聽父母講述過,后來上學時也學過。可我每次讀起《木蘭詩》的時候,都深受感動,今天再次讀它仍感觸頗深。
雖然時代不同,但木蘭的愛國與奉獻的精神永存,木蘭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祖國。祖國是子民生活成長的土地和搖籃;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石。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奉獻,奉獻是歡樂收獲的前提和社會的動力,奉獻是汗水和熱情澆灌的結晶體,是無私的給予和無價愛心錘打而成的閃光物。愛國,就要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用生命去捍衛祖國的尊嚴;愛國,就要主動承擔富國強民的義務和責任,能不畏千難萬險,全身心地投入振興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奉獻自己光和熱;愛國,就要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條件地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學習木蘭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高尚品質和純樸、善良、忠貞的美好品德。
《木蘭詩》讀后感 6
《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來,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這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故事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敘述詳略得當,如木蘭沙場征戰,思念親人,心理描寫細膩傳神;而關山飛度,百戰建功,卻只用寥寥幾句詩來概括。這樣寫,使得木蘭的形象真實感人,全詩顯得簡潔緊湊。這首民歌剛健清新,表現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它還成功的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詩氣勢雄渾,又易記易誦。習誦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民歌特色。《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
木蘭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后,又謝絕高x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的從軍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木蘭詩》讀后感 7
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征戰沙場,往來馳騁,立下無數戰功。在我們班,也有一個“花木蘭”。
她便是我們班的班長——楊彬彬,她頭發剪得是蘑菇頭,一看上去,像個男生一樣,我們經常以此來嘲笑她,但她卻依然沒有改變她的發型,日久深長,我們也就習以為常,不再嘲笑她了。
花木蘭有對家人的溫和,有對敵人的殘忍,我們班“花木蘭”也是如此。據聽說(未經證實),她一回到家,就會幫父母干一些家務活,什么掃地呀,拖地呀,擦東西呀,只要是她會的',她都會去做。因此,班主任邱老師常常表揚她——認真,責任心強,熱心,喜歡幫助他人等等。但是,她對我們卻是“殘忍無比”,我們只要一聽到上課鈴聲響,我們便會爭先恐后沖進教室——此時,我們的班長——“花木蘭”正站在講臺處,左手拿著一本本子,右手執筆,邊寫邊念:“很好,又一個遲進教室。”最后,還不忘說一句:“又是一波大魚!”先進教室的同學慶幸不已,沒進教室的同學愁眉苦臉,好像感覺到末日來臨,就差寫遺書了。
“花木蘭”發起飆來誰也頂不住。記得有一次,小張和小余有一次在外面聊天,沒有聽到上課鈴聲響,小張還在眉飛色舞的描繪著的時候,驚奇的發現——走廊好像沒人了!小余似乎也意識到了,小余迅速貓著腰從后門溜進去,小張趕緊效仿,不料
“花木蘭”早已跑了出來:“站住!”小張本就做賊心虛,不堤防后面冷不丁傳來一聲,嚇得一下子跌坐地上,這時,老師已走來,老師拍拍“花木蘭”肩膀,“你自己好好處理!”
小張臉色變了變,“花木蘭”露出笑容:“好的老師!我一定會好好處理!”還特意在“好好處理”這四個字上加重了讀音。小張驚了一身冷汗,小張識相的認錯:“班長,我錯了,我做100字檢討,你看。”不待小張說完,“花木蘭”便“大怒”打斷:“你遲到一次,就耽誤了一分鐘學習時間,如果每天都遲到。”不知不覺,講了三四分鐘之久,小張受不了了,大喝一聲:“關你什么事!”說著,還向“花木蘭”揚了揚拳頭,好像在挑釁“花木蘭”一樣,哪知“花木蘭”絲毫不懼,從旁邊操起一把掃把就朝小張“劈頭蓋臉”砸過去,小張閃了閃,不敢還手。最后“花木蘭”還是饒了他,小張走進教室還酷酷的說:“想當年——我可是天下第一強者,要不是看她是個女的,我早就。”
“早就怎么樣?”講臺上,老師推了推眼鏡,不緊不慢的說。
“早就投降了。”小張撓了撓頭,自嘲的笑了笑。
于是,這件事在我們哄笑中安然過去了。
看,這便是我們班的“花木蘭”,這就是我們班的班長——楊彬彬。
《木蘭詩》讀后感 8
當別人在睡覺時,她在夜里嘆息;當我們在享受父愛和母愛時,她卻要替父從軍;當我們在學習時,她在戰場上打仗,當我們學業有成時,她勝利而歸。有一首贊美她的詩“彎弓征戰做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舊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她就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
花木蘭是北魏人,她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教花木蘭練武。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父親沒有兒子,木蘭沒有兄弟,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多年后凱旋回家。天子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木蘭拒絕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好好的去孝敬父母。
從木蘭的出征寫出了英勇奔赴戰場的颯爽英姿,戰場上的惡劣氣氛和殘酷,體現了木蘭的`英勇無畏;從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寫出了木蘭不慕名利,十分想念家鄉,豪邁的崇高精神。從同行了十二年的伙伴都沒有認出木蘭是女兒身,寫出了木蘭的謹慎,詩中木蘭辭官還鄉,運用一系列動詞,寫出了木蘭急于恢復女兒身,表現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心情。
木蘭是一個巧梳云鬢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鐵馬的英雄。她替父從軍,不怕困難和保家衛國的精神,一直流傳至今。
《木蘭詩》讀后感 9
北朝民歌《木蘭詩》,敘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小時分聽爸爸媽媽敘述過,后來上學時也學過。可我每次讀起《木蘭詩》的時分,都深受感動,今日再次讀它仍感受頗深。
木蘭乃一名一般“當戶織”的勞作婦女。由于皇帝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已年邁,家中又無長男,木蘭所以決議拋棄女兒身,替父參軍。木蘭騎上戰馬,渡過黃河,跳過燕山,通過了重重困難才抵達兵營。在夜晚,“寒冷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嚴寒的'盔甲。”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嚴酷的戰役,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計、勝利歸來。凱旋歸朝,木蘭拋棄功名利祿,愿回家過耕織的日子。當她一身女兒妝出來和舊日戰友相見時,人們都非常吃驚。有這樣的女兒,多么走運啊。
《木蘭詩》讀后感 10
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并不生疏,小時候聽父母講述過,后來上學時也學過。可我每次讀起《木蘭詩》的時候,都深受感動,今天再次讀它仍感觸頗深。
木蘭乃一名普通“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木蘭于是決定舍棄女兒身,替父從軍。木蘭騎上戰馬,渡過黃河,越過燕山,經過了重重困難才到達軍營。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凱旋歸朝,木蘭放棄功名利祿,愿回家過耕織的生活。當她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戰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
詩中的木蘭毅然決然地超越社會習俗,女扮男裝,勇敢地替父從軍,表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愿望則是回到家鄉,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表現了木蘭的忠,孝、智、勇。詩最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句用兔子跑在一起,雄雌難辯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地位的。替父從軍,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女性的傳統觀念的'嘲弄。同時也說明了婦女一樣能夠為國家盡忠效力。
雖然時代不同,但木蘭的愛國與奉獻的精神永存,木蘭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祖國。祖國是子民生活成長的土地和搖籃;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石。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奉獻,奉獻是歡樂收獲的前提和社會的動力,奉獻是汗水和熱情澆灌的結晶體,是無私的給予和無價愛心錘打而成的閃光物。愛國,就要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用生命去捍衛祖國的尊嚴;愛國,就要主動承擔富國強民的義務和責任,能不畏千難萬險,全身心地投入振興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奉獻自己光和熱;愛國,就要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條件地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學習木蘭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高尚品質和純樸、善良、忠貞的美好品德。
《木蘭詩》讀后感 11
當木蘭在回家的途中,望見街道上人來人往,不時想起幾十年未見面的親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矯健的步伐。
木蘭興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聽到女兒要回來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節日的`服裝,帶著精美的飾品。姐姐聽到妹妹回來的消息,急忙穿上輕紗的服裝,臉上涂上了一層淡妝,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聽到姐姐回來,穿上帥氣的服裝,還宰豬殺羊,慶祝木蘭回家。木蘭見了這個場景激動地淚流滿面。
內含親情味的團圓飯開始了,餐桌上雞鴨、鵝、蝦、蟹、羊等等,木蘭便認為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為只有過年過節才有大魚大肉,如此豐盛。
吃完團圓飯后,木蘭一家人一同出門逛街,木蘭一肚子的疑問,便說道:“店鋪何時變得如此秀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紅燈酒綠,街道上掛滿了喜慶的燈籠?”父母親喜笑顏開地說道:“是為了慶祝你勝利歸來而設計的。”
回家后,木蘭把所有精美的飾品贈送給同縣的人。
木蘭打開東屋的閣門,坐在西邊的床上,脫掉打仗的袍子,穿上晚日的裙子,對著窗戶,看著鏡子梳理秀麗的鬢發,貼上漂亮的花黃。出門去看戰友,伙伴們驚呆了:一起征戰十二年,盡然不明白木蘭是個女兒身。
《木蘭詩》讀后感 12
《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
關于此詩主題,人教版教參上是這樣講的:“《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木蘭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后,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詩的重點不在于謳歌主人公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英雄行為,而在于頌揚她勇于獻身不圖榮華的高尚情操,” “寫木蘭還朝辭官,用夸張的語言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由此再說到辭官不就,才更突出她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格。” “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表現了她的進步的思想傾向。”
我個人認為,把此詩主題定為“愛國和不慕功名利祿”是非常值得商榷。
第一,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這首詩一開頭就寫道“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直接給我們點命名木蘭平日織布時發出的“機杼聲”,已經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她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抉擇,是很無奈的被迫的選擇,更多的是“愛父”的'表現。如果硬往愛國扯,則顯得有點太附會牽強。
第二,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象,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留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因為時間越長,女兒身真相越難以隱藏,而一旦暴露,就是“欺君之罪”,甚至會背上“牝雞司晨”的惡名。所以,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木蘭作為一個女子,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惟一道路。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我認為,此詩的主題旨在說明:誰說女子不如男!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用歡快的筆調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在同伴的面前。尤其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這正是作者忠于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讀后感 13
愉快的假期生活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獲,
當我讀完《木蘭詩》,我感覺自己受益匪淺。
"花木蘭"是一個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她在戰場上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這充分說明她是一個非常勇敢、孝順、大智于一身的一個典型模范。她能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所以她的'故事流傳至今,表示人們對這位奇女子的敬仰和喜愛。長大以后我也要像花木蘭那樣孝順父母,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木蘭詩》讀后感 14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初次聽見我們學校的大姐姐在學校活動中誦讀這首《木蘭詩》時,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韻律、生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回家后我從爸爸買的古詩詞書籍中找到了這首《木蘭詩》,纏著爸爸講給我聽,原來《木蘭詩》講述的是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孩,因國家需要驅趕外患、征戰戍邊,花木蘭年邁的父親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蘭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沙場上,木蘭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屢建奇功,經過多年的征戰獲得了勝利,使民眾過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為官,只懇求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恢復原來在家時的本來面目,過上了平淡、安寧的田園生活。
從此,我就喜愛上這位能為國分憂、文武雙全,孝敬父輩、關愛手足,熱愛生活、勤勞善良的女英雄。每當我誦讀《木蘭詩》時,眼前就浮現出花木蘭那英姿颯爽、剛毅堅強的身影,又聯想到木蘭“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的'情景。多次誦讀《木蘭詩》后,我深深感到木蘭在三個方面值得我去學習。第一是她自強不息、剛毅堅強、心系民眾、為國分憂的精神。
木蘭從小自強不息,練得一身高強的武藝本領,在封建禮教的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下,不畏艱難,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十多年的征戰中,她為廣大民眾能過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棄親情,不辭千辛萬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終于凱旋而歸。我覺得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刻苦認真的學習真本領,鍛煉自己堅強不息的精神,長大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輩、關愛手足的誠摯親情。從文中看到國家需要戍邊征兵,而木蘭家父年老多病,沒有長兄,弟弟又小,木蘭坐在機杼前一陣陣的嘆息,轉而毅然決定替父出征,積極參軍,為父解憂。
《木蘭詩》讀后感 15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氣。”
每逢誦讀這詩句時,我就感到了木蘭的勤勞與明理。當她看到征兵文書時,想到了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自己也沒有長兄。每一卷文書上都有父親的姓名,而父親年歲大了也不能去戰場。木蘭便到商場去買來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要去替父親應征。她通過無數次赴湯蹈火的'戰役,十二年后才取勝而歸。爸爸媽媽傳聞女兒回來了都出來迎候她……
看看木蘭,再想想自己。自己從小就日子在溫馨的日子環境中,從來沒有關懷過爸爸媽媽,更沒有為他們做點家務。想到木蘭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管,為父親去征戰,我感動不已。
她不要皇帝的重金獎勵,也不要做大官,只需回到家園去看望垂暮的爸爸媽媽。看到這兒,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木蘭,怎么離別爸爸媽媽。奔馳戰場。累立戰功,終究榮耀地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木蘭詩》讀后感 16
木蘭是個勤勞的織布姑娘,戰爭爆發,軍書下達,征兵卷上,有其父名,木蘭為保全老父,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買下了駿馬長鞭,歷經黃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勝利歸來,功勛卓越,不要富貴,謝絕官職,但愿還鄉。回到家里,父母姐弟,熱烈歡迎”。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壯士”變“女郎”,伙伴皆驚惶。
這個撲朔迷離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塑造了木蘭這一個出色的藝術形象——勇敢,機智,淳樸,勤勞,剛毅,是我國北方勞動婦女的杰出代表。
課文開篇寫木蘭停機嘆息,為下文設置懸念。木蘭為何事而嘆息呢?這是她將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所發出嘆息。文中寫道:“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考慮到父親年老體弱,根本經受不住戰場的打擊,而弟弟又幼小無知,無人從軍,木蘭毅然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這里可以看出木蘭很孝順。其實木蘭辭官還鄉和父母團聚,也可以看出木蘭孝敬父母。第三段用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幾句寫出了木蘭出征的路線及征程的遙遠,也點明了宿營地的荒涼。作為一個柔弱女子,同一群男兒一起縱馬奔馳,從另一角度突出了她的勇敢。
第四段用了“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四句來描寫戰爭,但我們完全能想象出其中的艱難和危險。這些,木蘭都承受下來,而且還建立了赫赫戰功,這就更加突出了她的.英勇頑強。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十二年啊!木蘭天天女扮男裝,一直要讓這個秘密埋藏起來,是何等的困難。事實上木蘭瞞過了皇上,瞞過了我們所有人。從這里可以看出木蘭在戰場上那種英姿颯爽,英勇頑強的氣魄,毫不遜色于男兒,更可以看出木蘭作為女孩子這種特有的謹慎和機智。所以作者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樣一個比喻結束課文內容,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多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智做了謳歌和贊美。
《木蘭詩》讀后感 17
《木蘭詩 》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如今已也是家喻戶曉,千古流傳的佳故。
木蘭本是個柔弱的女孩,應當在家做活,打仗本是男人的事。木蘭本應當在家織補,然而卻走上了為父而從軍的路。這也是對人們宣布: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女人也不應該向男人低頭。
她與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累,卻干出與男人不同的事跡,創出了與男人不同的輝煌,同時也證明了 女子哪里不如男? 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愿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愿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說明了木蘭非常的機警和聰明,因為與木蘭同行12年一同打仗和木蘭一起出生入死的火伴都不知道木蘭是女郎。
贊美了木蘭聰明和機智,勇敢。替父從軍的偉大精神。
【《木蘭詩》讀后感】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木蘭的形象10-18
《木蘭詩》木蘭的形象10-22
木蘭詩06-15
木蘭詩原文及解釋 木蘭詩的作者是誰12-18
《木蘭詩》的木蘭形象賞析06-08
題木蘭廟與木蘭詩10-02
木蘭詩木蘭形象特點09-09
《木蘭詩》全詩賞析09-26
木蘭詩譯文11-16
木蘭詩的注釋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