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王安石

          時間:2024-11-26 00:03:25 王安石 我要投稿

          傷仲永 王安石

            引導語:《傷仲永》是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所寫的,下文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詩的知識信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傷仲永 王安石

            傷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創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刀ㄔ(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文言字詞】

            虛詞用法

            之

            (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2)不受之人——兼詞,之于。

            (3)卒之為眾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忽啼求之——代詞,代書具

            (5)借旁近與之——代詞,代仲永

            (6)余聞之久也——代詞,代這件事

            于

            (1)環謁于邑人——介詞,到。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從,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1)還自揚州——從。

            (2)并自為其名——自己。

            然

            (1)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

            (2)父利其然也 —— 代詞,這樣

            通假字

            (1)扳——通“攀”,牽,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2)或以錢幣乞之(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人;今義:或許,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4)稍稍賓客其父(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5)泯然眾人矣(眾人: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6)從先人還家(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2)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為……有利可圖”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

            (3)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4)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

            自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 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為

            (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

            (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賢

            (1)賢于材人遠矣:(勝過) (名詞作動詞)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傷仲永 王安石】相關文章:

          王安石《傷仲永》09-27

          王安石《傷仲永》教案11-09

          王安石傷方仲永10-14

          王安石傷仲永答案10-15

          王安石《傷仲永》譯文10-04

          談王安石的《傷仲永》06-25

          王安石的傷方仲永10-22

          傷仲永 王安石 譯文08-04

          王安石《傷仲永》注釋07-25

          王安石古詩《傷仲永》04-1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久久网站 | 中文字幕有码~第一页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中文字幕少妇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