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時間:2024-12-12 15:45:48 玉華 王安石 我要投稿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范文(通用9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范文(通用9篇)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和鵝》后,你收獲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問題,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詩篇——《登飛來峰》(板書)

            二、初讀感悟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將詩句讀準確,讀流利,如果能讀出詩的韻律美更好。

            2、(一讀:讀準確,自由讀,提問2個人讀)大家讀得很投入,哪位同學愿意代替王安石來把這首詩讀一讀?(你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準確,真了不起。

            誰還想嘗試?(讀兩個人即可。你讀得真投入,真像一個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過朗讀指導,理解詩意。

            1、孩子們,如果能提出新的問題來研討,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意?纯茨阌心男┎焕斫獾淖衷~,用筆輕輕在它旁邊打上問號。(學生提問,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詞句板書。要點:尋、聞(聽說什么?)、畏、緣以及第三句等。)

            2、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利用孩子的已有經驗解決部分詞語,查字典弄清楚“尋”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詩學習中解決。

            3、理解字詞的意思是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二讀:思考讀,默讀或者小聲讀,讀流暢,提問一人說詩意,一人讀)默讀或者小聲讀,邊讀邊思考句意。提問詩意,再讀。(讀得更流利了。)

            4、結合剛才學習的收獲,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張畫板,結合你獲得的信息,你想給上面填充哪些內容?(師隨機板書:日、云、峰、塔)

            再結合書上的插圖,看看作者現在處于什么位置?他可能會看到什么?(腳踩白云,頭頂藍天,看著旭日東升,霞光萬丈)什么時候?(結合生活實際,雞鳴五更時漆黑一片,為什么會看到?)出示圖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腳下,又會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繚繞在山腰,站在山底,會看見潺潺溪流,綠樹紅花)為什么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開闊,看得更遠一些?(原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異呀!)你想起了哪些與之意味相似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也不禁想起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聳入云的飛來峰上,舉手就可觸及藍天,舉目四望,四周的景物盡收眼底,只見腳下白云翻滾,一輪紅日徐徐升起,光芒萬丈,他該是怎樣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讀:感情朗誦,提問讀,)能通過你的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感情嗎?(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高興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讀出了作者無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孩子們,古詩用詞非常凝練,王安石僅僅用了28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意境和自己豐富的情感,就讓我們一起感情朗誦這首詩吧!

            四、結合背景,領悟主旨

            孩子們,當年作者是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返回家鄉江西臨川時,途經杭州,寫下《登飛來峰》一詩。此時作者年僅30歲,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氣盛,志向高遠,抱負不凡之時,那么作者登上飛來峰僅僅為了看日出嗎?他揮筆寫下的僅僅是自己游飛來峰的所見嗎?老師想給大家出示一些資料:

            出示背景資料:

            1、王安石所處的北宋仁宗時期,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朝綱不振,奸臣當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數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鄉里官吏腐敗橫行霸道,盜匪猖獗,民不聊生。長期的戰亂使人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無家可歸,到處流浪。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嫉惡如仇,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交流新的感受。

           。ㄒc:看日出是對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最高層”的寓意是詩人有著遠大的理想、寬廣的胸懷……)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種景物代表了當時奸臣當道、官吏腐敗橫行、盜匪猖獗的社會現狀?哪個詞語表現了作者下決心沖破重重阻撓革除弊政變革現實的勇氣和氣魄?他心里裝著的是什么?(原來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他是站在這樣的一個高度,最高層)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遠,胸懷如此的博大,)

            原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師:此時作者胸懷遠大理想,高瞻遠矚,心里牽掛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看著旭日徐徐升起,他該怎樣來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哪?(四讀:同桌合作讀,示范讀,指名讀1名,小組讀,全班讀)

           。ɡ蠋煾惺艿搅俗髡邎远ǖ臎Q心,老師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壯志,老師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撓最終取得成功······)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ㄟ@一環節配樂指名朗誦到同桌朗誦,到小組朗誦,到全班朗誦。此時,大部分孩子已經完成了古詩的背誦。)

            王安石當時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就能將人民的命運,祖國的前途牽掛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該怎樣做呢?那么就借這首詩來讓我們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吧!

            五、學習測試。(卡片)

            1、孩子們,老師想,這首詩大家已經熟記于心,現在老師要檢查大家的默寫了,默寫前,誰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該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書寫要整潔規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錯的字等,讓同伴的力量來幫助孩子成功。)同桌檢查,師總結。

            2、口頭檢測: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1)孩子總結詩的內涵: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胸懷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2、結束語:(并出示作業)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雙眼,眼底的景物一覽無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蘇軾來到廬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又會看到什么呢?

            課外作業:

           。1)自學《題西林壁》。

           。2)查閱王安石的資料,看他的遠大理想最終是否得以實現。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2

            【教學目標】:

            1、學習“夸張”的修辭手法。

            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寫作技巧。

            3、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能靈活運用關聯詞“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流暢表達后兩句詩句的因果關系。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

            【教學預設】

            一、學習鋪墊

            1.講述麥當勞連鎖店的故事

            2明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視野開闊,方能看得高遠。眼光放長遠,才能有大收益!

            站得高看得遠!

            理解“高瞻遠矚”的意義。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遠矚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才能開闊視野,高瞻遠矚。)

            過渡句:希望這節課的學習能幫助你們拓寬思路,開闊視野,未來能做一個高瞻遠矚的人。

            二、學習“夸張”的修辭手法

            1.詩句橫向類比,知曉“危樓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張的.說法,意在突顯事物的特點。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畎住兑顾奚剿隆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畎住锻麖]山瀑布》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畎住肚锲指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畎住顿浲魝悺

            a.指名讀

            b.找找看這四行詩句有什么共同點?

            2.學習《登飛來峰》

            A.讀詩,細品“夸張”修辭手法

            過渡語:古人就是這么善用夸張的修辭手法來突顯事物的特點(出示古詩《登飛來峰》)。

            這首詩中哪個詞也是夸張的說法呢?

            請一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個詞是夸張的說法?

            “千尋塔”是夸張的說法。

            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撅w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寫了這首詩。】

            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寫飛來峰上古塔之高,讓我們用一個同樣夸張的成語來形容這古塔之高。

            【聯想形容高的詞語:高聳入云】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

            詩中有個詞寫出了這座“千尋塔”是在整個飛來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層”)

            齊讀整首詩。

            B.悟理

            【過渡句:王安石不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主張文道合一。他創作的很多詩歌,長于說理。這首詩就是其中的一。】

            自讀古詩。

            1.想想詩意。

            【譯文參考】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2.詩人站上了飛來峰的制高點,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詩人要借這首詩向讀者說什么理呢?

            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表達登高望遠的感受:站得高看得遠。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高瞻遠矚”。(比喻目光遠大。)

            詩人借著登高望遠,告訴讀者站得高看得遠的樸素道理!你想看得遠一點嗎?那就再登高一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這種意境!

            帶著這種感覺齊讀《登飛來峰》!

            站得高,看得遠。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高瞻遠矚。

            選一個關聯詞“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連成表達因果關系的話。

            c.朗讀全詩

            【過渡句:杜甫有句話說得多好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王安石自幼熱愛學習,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妙筆生花!他的詩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嗎?比如這首詩,他就引用了兩次典故。一次是“雞鳴”(出示典故出處);一處是“浮云”!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币源蓑炛,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

            三、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詩的境界

            1.出示兩句詩句:

            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保ㄒ馑迹何鳚h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郁悶(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問: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詩都用了“浮云”這個詞!案≡啤庇泻翁厥庥饕饽?

            2.講述“浮云”的典故

            3.理解“典故”的詞義,了解“引用典故”的寫作技巧

            【典故】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師導: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愿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4.講故事:陸賈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5.理解“浮云”的深層含義,理解詩人的情懷

            師導: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還指什么?

            四、小練筆

            現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筆,寫下你最想對“浮云”說的話,寫下你的心聲,哪怕只言片語也好!

            浮云,你聽著,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一個改革家高瞻遠矚的氣魄!讀出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卑呀浀涫熳x成誦,成為我們的文化積淀,成為我們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典出: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3

            教材分析

            《登飛來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場,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飛來峰之千尋塔來抒發自己胸懷壯志寄托遠大的理想。

            設計理念(課標、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古詩詞的教學更是如此。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理解、品析欣賞,從而正確體會和把握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品評賞析能力,更加喜歡古詩詞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優美的古詩詞文化。

            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態度、對教材的理解)

            以往,學生所學的詩大多是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于蘊涵著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則是初次接觸,因而在學習體會詩的含義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飛來峰和王安石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古詩學習的一般性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導下熟悉詩歌內容,運用圖文結合、抓關鍵字,熟讀想象的方式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艱難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習資料準備:

            關于飛來峰的影像資料、關于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總課時一課時,本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傳說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講課前,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故事。(相傳有一天,靈隱寺的濟公和尚突然心血來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那時,靈隱寺前是個村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里勸大家趕快離開。村里人因平時看慣濟公瘋瘋顛顛,愛捉弄人,以為這次又是尋大家的開心,因此誰也沒有聽他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沖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這座山峰稱為“飛來峰”。)(出示圖畫)千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觸發感想,作了一首詩,叫《登飛來峰》。今天,就讓我們開啟時空之旅,跨越千年,與詩人對話,感受此詩的意境。(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交流,解釋詩句

            引言:學習古詩的目的就在于誦讀,吟詠,而想讀好詩,則要理解詩意。大家以前已學過不少詩了,今天老師要求大家分小組自學。

            出示自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用“ / ”劃出詩句的節奏。

            交流資料,了解作者。

            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出示自學提示:

            (1)每人讀詩中的一句。

            (2)解釋所讀詩句的意思。

            (3)交流重點字的意思。

            2、小組匯報自學情況:

            (1)讀課文,用“ / ”劃出詩句的節奏。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走進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

            (3)補充介紹,寫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4)讀詩,分詩句解釋大意,提示重點字義。(課件同時出示字義)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畏:害怕。遮:遮擋,遮住。緣:因為、由于。

            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分句解釋: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指名解釋整首古詩大意,師生補充評議。

            學生自由發言。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

            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師范讀。

            《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佗诿鑼懢拔

           、邰苁惆l情懷

            2、生品讀前兩句。

            前兩句寫景,突出了飛來峰的什么?請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再讀前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讀后兩句。

            后兩句抒情,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1) 補充資料:

            飛來峰高168米。飛來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秀麗絕倫。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飛來峰的這些美景詩人都沒有描寫,而單單只寫了飛來峰的“高”?提示:聯系詩人的經歷。

            (2) 補充資料:

            王安石當過宰相,實行變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強盛起來,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寫下此詩時,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

            體會詩人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以及對與自己的未來充滿著雄心壯志的情懷。

            (3) 結尾兩句寫出了什么樣的道理?

            寫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重要性,可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似淺近,其實用了典故!案≡啤痹诠糯姼柚谐1挥脕肀扔髯嬝惖腵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李白就說過“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币馑际钦f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出示課件)

            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

            再品讀后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4) 同時“浮云”,李白與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產生了不同的對待方式,這正是兩人觀察角度不同所致。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主題——角度,即看問題的出發點。

            4、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聽范讀。(出示課件)

            5.齊讀。(配樂)

            6.練習背誦,嘗試配樂表演。

            五、課外延伸

            1.師談話: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F在讓我們步入詩的殿堂,感受中國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賞他的其他著作。

            2.配樂,讀詩。

            (課件出示:王安石的詩作)

            3.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字的魅力,學習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詩句。

            作業布置

            小練筆:通過對詩中哲理的領悟,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怎樣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教學反思

            1、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四個難字——尋、聞、畏、緣,我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2、重視學生的朗讀感悟。從朗讀和感悟中領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詩所含的哲理。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4

            教學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的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感悟作者創作情感。

            知識目標:熟讀并背誦全詩,了解詩句意思。

            情感目標: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感受作者創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學習作者在詩中的哲學道理,熟讀并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

            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及。

            時安排:1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幾節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杜甫的《望岳》這兩首詩,下面我們來學習《登飛來峰》這首詩,一起來領略宋代詩人的別樣風采。(板書:登飛來峰)

            二、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兜秋w來峰》是他30歲時,浙江鄞(ín)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

            三、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

            四、教師翻譯原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五、講解注釋

            飛來峰: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另一種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緣:因為。

            六、整體感知,鑒賞

            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詩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二)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板書)

            答: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教師引導學生)

            七、分小組討論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答:這首詩沒有寫眼前其他的美麗景象,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寫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八、作業

            熟練的背誦默寫《登飛來峰》一詩。

            抄寫《登飛來峰》一詩十遍。

            預習《游山西村》一詩。

            板書如下: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浮云——→(困難、障礙、挫折)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5

            教學目的: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境。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

            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出示幻燈片)?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請同學們聽一首歌。(播放歌曲)

            二、初讀古詩《登飛來峰》

            1、出示幻燈片,播放錄音。

            2、全體學生齊讀古詩。

            3、介紹作者:(幻燈片出示: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政治家,思想家,當過“宰相”主持過“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了解古詩大意

            1、大家想想我們以前都是通過什么辦法了解詩的大意的?(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根據書中的圖片,和同學們討論解決。)

            2、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合作弄懂詩的大意。

            3、生匯報交流,教師進行指導。 重點理解:飛來峰:一峰獨立入云,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故稱“飛來峰”。

            聞說:聽說。 緣:因為,由于。 (“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擋視線,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只因為我站在塔的最高層。)

            四、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點撥要點: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主旨句,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

           、僬芾硎菑木唧w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谡芾硎怯眯蜗笊鷦拥恼Z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板書: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小結:《登飛來峰》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作業:

            1.背誦《登飛來峰》。

            2.拓展學習: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6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ㄒ唬┰娙说巧巷w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视佣晗,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ǘ┱b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ㄈ┳哌M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 瞻遠矚和不畏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想,抒發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安晃犯≡普谕郏跃壣碓趯!蓖醢彩呛肋~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7

            一、教學內容:《登飛來峰》

            1、老師背誦《登飛來峰》這首古詩并走上三尺講臺。

            老師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

            2、老師讓會背誦這首古詩的同學說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說出它是一首什么詩,以及它表現的是什么。

            老師解題:《登飛來峰》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是一首詠物抒懷詩,表現的是詩人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和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登飛來峰》是怎樣寫成的。

            2、讓學生產生《登飛來峰》詩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欲望。

            三、教學重點

            1、詞語注釋:

            飛來峰:在紹興城外的林山。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聞:聽。

            浮云:浮動的云霧。

            望眼:視線。

            緣:以為。

            2、概念解釋:

            意象:就是蘊涵著作者主觀想象的客觀物象。比如這首詩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數重山,春風,江南岸,明月,照我還等。

            賦比興:詩歌創作中的表達方式。賦,意思是鋪陳;比,意思是比喻;興,意思是有意拔高結局。

            結構:是指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起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一句。意思是絕句詩的開始。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開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發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結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轉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三句,意思是轉移到談話的正題,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結句,指的是絕句詩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結束,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結局部分。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王安石簡介: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名,開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罷相的精彩人生。他是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先生文集》存世。《登飛來峰》是他的代表作。

            2、說明《登飛來峰》的結構形式:

            《登飛來峰》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四個組成部分即四個句子所組成: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四個句子組成了《登飛來峰》這個整體。從七言絕句詩的結構角度講,這四個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稱之為“起承轉合”。

            3、介紹《登飛來峰》的創作背景:

            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浙江鄞縣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紹興,登上飛來峰攬勝,被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所感動,決定寫登飛來峰詩一首,詠物抒懷,借以表達自己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抒發自己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這坐落在峰頂的應天高塔,就像志存高遠的自己。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而然就成了這首詩的合句。

            順便解釋“合句” 。

            4、敘述《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深諳作詩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絕句詩合句以后,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起句。起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起句就是合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前提,就是飛來山上的高聳入云的應天塔,就像大宋王朝的志存高遠的王安石一樣。所以,自己的起句就是飛來山上千尋塔。

            順便解釋“起句” 。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絕句詩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構思七言絕句詩的轉句。轉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轉句就是合句產生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塔不怕高空的浮云遮住自己的視線,就像自己不怕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政遮蔽自己的視線一樣。因此,這首詩的轉句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順便解釋“轉句”。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起句和轉句,最后需要構思的就只剩下七言絕句詩的承句了。承句是什么?承句就是轉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轉句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提,就是聽說雄雞啼鳴時分就能看到太陽初升,就像自己能夠最早看到弊政革除后的國富兵強的大宋盛世一樣。所以,這首詩的承句就是聞說雞鳴見日升!

            順便解釋“承句”。

            這就是近千年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詩《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作為老師,我要讓學生明白,構思創作七言絕句古詩,就是要按著上面的順序上面的理念去構思創作。又或者說,所有的大師都是這樣構思創作他們的七言絕句的。

            六、指出《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

            老師詢問學生對《登飛來峰》的不同解讀。

            老師指出歷來的教育者對《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

            有教育者說王安石的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更有教育者說這首詩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說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真是信口開河,滿嘴胡說。

            七、板書設計

            1、課前,由板書值日生板書全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課內,由老師標注絕句詩的結構形式“起承轉合”:

            題:《登飛來峰》

            起:飛來山上千尋塔,

            承:聞說雞鳴見日升。

            轉:不畏浮云遮望眼,

            合:自緣身在最高層。

            八:課后作業

            1、創作一首七言絕句詩。題目是《登……》;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再默寫《登飛來峰》三遍。

            2、用時10分鐘。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4、讀題,解題。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二>理解詩意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ā拔摇钡巧巷w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ú慌赂≡普趽踝∵h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三>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四>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五>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六>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寫山告訴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國的五岳,誰知道中國的五岳指的是哪幾座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張華山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2、有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太陽鏡。因為兩兄弟的生意與天氣有很大的關系,老兩口便時常為天氣或喜或憂。每天起床,兩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門望天,不管是晴是雨,總會引發他們各不相同的感嘆。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聲嘆氣:“今天大兒子的傘肯定賣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比绻龅较掠,她還是一籌莫展:“唉,老二的太陽鏡今天又賣不掉了,真是倒霉啊!崩夏棠叹瓦@樣天天擔憂,日日犯愁,總是心情郁悶,沒有一天快活。老爺爺卻恰恰相反,對待天氣總是另一種態度。天晴時,他欣喜萬分,樂道:“好啊,老二的眼鏡今天一定賣得好!”下雨時,他依然滿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傘今天一定賣得多!”年年歲歲,老爺爺總是豁達樂觀,快樂無比。

            3、老師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一首詩。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相關文章: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09-01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案10-10

          登飛來峰王安石教案11-29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案08-11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教案05-30

          王安石 登飛來峰08-22

          王安石《登飛來峰》10-27

          王安石在登飛來峰09-05

          登飛來峰 王安石11-03

          王安石登飛來峰譯文03-2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最新国产性色生活片 | 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 | 五月综合缴缴情婷婷 | 亚洲精品黄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