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研究性學習不僅僅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新的學習觀,作為一種學習觀。它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的學習觀,它是一種不同于傳統課堂學習模式的新的學習方式,有自己的特質,其次,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研究性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扮演著其他重要的角色,再次,實現自身素質結構的更新小學數學教師的素質結構包括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兩個方面,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而對于其他知識諸如教育實踐性知識和廣闊的背景知識未加以重視,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發現規律,要求數學教師具有多元的、復合的知識結構,最后,主動構建與“研究性學習”相一致的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必然要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努力主動構建與研究性學習相一致的教學方式。
一、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優點
(一) 促進智力的發展 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研究去學習,可以使學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決問題的方式去獲得信息。
(二)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體驗到研究中的樂趣,從而將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培養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 有利于學生再學習,而這種研究方法的雛形對將來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遷移作用。
(四) 提升學生記憶品質 學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會讓整個研究過程形成的記憶產生豐富的“再生力”而長期保持下去。
二、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研究的環境。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快樂、興奮的情緒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對認知創新思維活動具有擴散、強化的功能,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喚起學生“研究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研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使學生敢想、敢問、敢做、敢于展現自我,保證“研究”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
(二)提煉要研究的素材。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活動的 。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是要把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對數學問題的“研究”。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智能水平,選擇和設計有利于學生“研究”的教學內容,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研究”的問題,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產生強烈的“研究”欲望,主動地參與到探索發現科學知識的“研究”活動過程中去。
(三)不斷創造機會。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又一重要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數學課堂變成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舞臺,在數學習活動中,學生各自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讓學生盡可能經歷合作與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使學生在相互評價中取長補短增強學習信心。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態度。
(三) 拓展延伸中再現風采。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說到底是一種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感受、體驗、訓練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將未知變成已知,根據已知推測未知是它的自然要求和較高追求,因此,要盡可能對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興趣由課內研究引到向課外研究,激發他們進入更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
作者:南和縣大郝小學劉社民
201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