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我們看到上演示課的名師在課堂上瀟灑靈動、智慧沉穩、應對自如,常常嘆為觀止、羨慕不已。究其原因,與我們的平常課相比,我覺得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課無不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性。藝術性不是數學以外其他學科的專利,數學課也需要藝術性。有了藝術性才有觀賞性,才能讓人回味無窮。那么數學課為什么要有藝術性,怎樣使自己的課有一點藝術性?這里做一點探索。
數學是科學,科學是嚴謹的,但數學課則不同,數學課是來學習數學這門科學的。學習的過程注定是一個活潑、靈動、精彩、生成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更應該講究藝術,小學數學課堂尤其需要這種藝術,沒有藝術性的,單調、呆板的課堂學習注定是低效的。
什么是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藝術?簡單的說就是數學老師高明的教學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能讓學生樂學、易學,使知識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養,智慧得以啟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總之讓學生有所得。也只有讓學生有所得,得的多,教學的效益才會得以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實處。
數學的教學藝術來自各個方面,很難說哪方面更重要。筆者以為不外乎這樣幾個方面。
一、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是實現數學教學藝術的基礎和前提。
一個教師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學內容,數學課堂的教學藝術來自于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因為沒有一節充滿藝術魅力的課不是來自執教者對所教內容的準確把握的。
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不鉆研教材就沒有好的方法,這是所有上好課老師的共同體會。任何一節內容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時很難找到好的教的方法的。但當我們反復讀教材,讀了若干遍后,知道了每個題目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隨之產生。要讀數學書,像語文老師一樣“啃書”,會讀、會誦、會背、會理解、會計算、會畫圖、會講解,如此這番才能合理解讀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數學教師研讀教材一定要深。這點是我的與眾不同的觀點。
很多人喜歡在教學時更換教材上的例題。我的建議是一定先研讀教材,不要輕易換例題。一次我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結合律的教學。課本上的例題是“28個男生在跳繩,17個女生在跳繩,23個女生在踢毽子。跳繩的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例題在教學中的意圖很明顯,通過第一個問題引出兩個算式,進而得出加法交換律。第二個問題則為加法集合律的教學鋪墊。我本打算這樣改的:課的開始是奧運會上三面國旗同時升起,學生發言,教師引導得出,中國在本次奧運會上的獎牌榜“金牌51枚,銀牌21枚,銅牌28枚”,提出問題“金牌和銀牌一共有多少枚?一共有多少枚獎牌?”。這樣改自己開始認為很得意,后來經過反復研讀和推敲教材發現,我改編題目的兩個問題很平庸,至于第一個問題大家都不關注,它的研究價值遠遠趕不上課本問題。第二個問題,大家早已知道,無需計算,也沒有太多的研究必要,而且課本上的“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列式時,(28+17)+23 28+(17+23)每一步算式的意義都非常的清楚。為學生理解集合律鋪墊的好。經過再三權衡,我覺得課本上的例題好,不但把兩個問題置于同一情境,而且對學生理解新知提供了相當易于操作的空間。故我在教學中仍選擇了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
數學教學藝術來自執教者對所教內容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大到一本數學書,小到一個例子、一道習題,一句話,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則就不能教,也無法教。連一般的方法都不會有,還談什么藝術呢?
那么怎樣怎樣鉆研教材呢?首先要讀,哪怕教過好幾遍了。讀書是備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像語文老師那樣把例題讀得字正腔圓,讀得抑揚頓挫,數學雖非文學,但是,學生閱讀習慣的細節培養應該滲透在每個學科的教學中。只看教參,沒有自己思考的課注定不會是一節充滿藝術的數學課。其次,一個人讀不好,就和同事一起讀,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是大家一起研讀出來的。例子
所以數學老師一定要像語文老師學習,下功夫鉆研教材,這樣就能找到得心應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 ,沒有好方法就沒有藝術可談。教材把握不好,甚至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會南轅北轍,沒有了藝術性,哪里還談什么有效性呢?
二、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是實現數學教學藝術必然條件
數學教學藝術除了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之外,要是教學真正成為藝術,還得研究學生。因為教學藝術是師生共同創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課堂教學的精彩常常不是因為老師的精彩設計,而是學生的深刻感悟和精彩發言。
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口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學生是活的。他們不但需要知識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勵。具體到每個人有最需要什么,這就需要老師的觀察和理解,需要和學生進行密切的接觸和交流。共性的東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沒有理解就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談不上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我們不能體察到學生的內心,不能站著學生的立場上講話,會怎樣呢?即使我們解釋了,也只能在他的心中留下一個概念化得模糊的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那些始終不會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才會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愛才會具體而豐富,才會無處不在,才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滿溫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課堂上才會有民主,才會有情趣,教師的教學流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使學習變得輕松而有效,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更是善待學生的藝術。心中藏著愛意和善意,有著民主和尊重,它一定會自然的流露。這種流露,便是一種至高的教學境界,一種至美的教學藝術。
三、數學教學藝術來自老師的教學修養
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是一個會學習的人,要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的個人教學修養不可缺少。
講的藝術即表達的藝術,教師需要講究表達的藝術。數學課中教師的講解要自然、口語化,有時也需要慷慨激昂,來點抒情,帶的語文色彩,多數情況下要娓娓道來。這樣學生聽起來親切,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教師需要根據講解的內容和學生的聽講狀況與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語調、語速,并決定講話的輕重緩急。即使學生聽得很專心,有時也需要注意語調、語速的變化,因為用一種語調說話,學生容易產生疲勞。
課堂上,有時需要老師講,每個環節之間需要老師來串聯。凡當講的,需要一字一頓地把每個字送到學生的耳朵里,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精當的講解也是一種資源,充分的利用好這種資源可以讓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講解到重要的地方,教師需要組織一下教學,給學生提個醒,或用目光環視一下全班。這些看起來很細微的地方,其實也是一種藝術。
演的藝術,課堂不但要求教師會講,而且要求老師會演。在教學相遇問題時,除了利用學具進行演示外,教師可以用口技模范發動機的聲音,學生肯定很高興。數學課中的演示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的,恰到好處的演示可以讓很多數學難題迎刃而解。
評的藝術,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提示與批評、表揚與激勵等手段會伴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這方面不知要說多少話。批評與表揚也要講究藝術。一位學生答錯了,另一位答對了,如果說:“你錯了,他對了。”這樣太直白,說錯的學生會有些難堪。如果說:“他對了,但要是沒有你的發言,他的發言不會這么快說出來。”這樣講,說錯的學生肯定會舒服一些。
寫的藝術,數學課的板書就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字就是人的臉,好的老師的字讓學生終生不忘。
說的藝術,表演的藝術,書法的藝術,一句話:來自老師的藝術修養。修養會對一個人的情操、品格、氣質、言談舉止以及審美眼光產生重大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人,一張口、一出手、一投足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沒有一定得藝術修養,連一節課都上不好,哪里還談什么教學藝術呢?
作者:南和縣大郝小學劉社民
2015年6月22日